陈思平:我国第一位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
陈思平,1948年12月生,江西丰城人。1966年12月参加工作,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至1989年作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第一个博士后,在深圳高新企业完成博士后课题,期间主持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彩超。现任深圳大学医学超声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创办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及负责筹建深圳大学医学院,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并获发明专利30余项。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突出贡献中国博士学位、中国优秀博士后、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深圳市首届优秀专家等荣誉。 喜欢交叉学科——从自动化控制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66年,因文革高考推迟,陈思平决定直接去工厂工作。1966年12月至1978年12月,陈思平在江西南昌无线电厂做工人、检验员。幸运的是,这家工厂是一家三线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人力物力建设的军工企业),主要负责军事电台的制作。在这里,陈思平结识了一群文革前大学生,他们有才华、愿传授,陈思平在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与此同时,陈思平的创新精神也在此时初露端倪,他喜欢技术革新,很想改进生产中的落后设备。当时,晶体管的测试是完全用人工逐个测量,耗时很长。陈思平自主研发了晶体管自动测试仪,实现了检验流程的自动化。此项目当时还获得市科学大会奖。在工厂期间,陈思平结识医院的设备科的朋友,对医疗器械的研发很感兴趣,这为他以后和生物医学工程的结缘埋下了种子。高考恢复之后,陈思平决定参加高考。1978年,陈思平考上了江西电力学校(现江西电力大学)的自动化控制专业。大学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在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无线电知识,为未来的方向改变做了知识储备。由于一直以来对交叉学科(医疗器械)发展怀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前,陈思平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优异的笔试成绩和发表在《电测与仪表》《无线电》等杂志的论文,1982年初陈思平顺利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期间,陈思平利用自己掌握的无线电编码技术,研发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测仪,以编码方式代替脉冲波发射,这种仪器能量低、分辨率高,深浅部位的血流都能够探测到,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硕士毕业之后,在程敬之、蒋大宗导师的挽留和家庭的支持下,陈思平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求是情缘——浙大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的难忘经历在博士答辩会上,陈思平遇到了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始人吕维雪先生。吕维雪先生赞赏陈思平的成果,并邀请他到浙江大学做博士后。1987年底,陈思平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位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学科博士,毕业论文刚答辩不久,就匆匆赶到浙江大学报到。浙江大学最早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万事开头难,当时第一批博士后包括浙大青年教师的科研条件比较艰苦,80年代计算机也是非常稀有紧缺。陈思平回忆:我用的第一台计算机还是吕老师亲自出面带着我到实验室,当场请一位老师腾出正在工作的计算机给我。因吕先生具有很高的威望,这位老师二话没说,立即撤下机器给了我。计算机还带着余热呢,也透出先生对学生的袒护和偏爱。我听说吕老师不少学生都享受过这种偏爱,但这却让我后来每次见到这位老师都感到歉意。当时浙大博士后待遇高于一般青年老师,陈思平分配到一套古荡两室一厅博士后新公寓。“那时古荡不像现在繁华,觉得离校区很远,我和妻子扛着扫把去清洁,深一脚浅一脚蹒跚在田间小路,心里想着两个小孩以后上学会不会掉到水里?公路上车水马龙是否安全?……”那天打扫完博士后公寓,两人再三商量后还是忍痛割爱,没有住进去,于是向当时管后勤的卜校长助理重新申请,获批了一套求是村的一间筒子楼居室。筒子楼每楼层仅一个厕所(轮流值日),做饭时家家冒煤烟,但小孩上学、生活方便,离实验室也近。左邻右舍都是团结户,陈思平就此结识了不少好邻居、比如后来著名的贵州大学陈叔平校长。“浙大对我们博士后生活很关心,当时人事处有一位负责博士后的朱连昌老师,听说我们生炉子没有木柴,朱老师抱着一捆劈好的干柴送到我家,令我们感动不已!朱老师在浙大博士后建立初期兢兢业业,花费了很多心血,令人难忘!”与浙大博后办的老师们(左二陈思平,左三为朱连昌) 主持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台彩超1983年日本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彩超,1986年美国也研发出了彩超。博士后期间,陈思平和课题组成员大概花了两年时间,在1989年完成了国内第一台彩超的研发工作并投产。这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成功研发出彩超的国家。“博士后初期课题要开展起来还是不容易,首先是经费问题。凡是可申请的课题我都申请了,只获得国家博士后基金课题,费用不多(约两万人民币和五千美金)。我在博士期间已经用伪随机码方式做出彩色超声多普勒(彩超)的实验样机,博士后期间我很想再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经费问题看来必须再想办法。”此时浙大联合培养的覃正笛博士刚从芬兰回来,应邀访问深圳安科公司,约陈思平一同前往。安科公司是中国科学院投资的国内最早的中美合资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后来锻炼和培养了很多精英人物,堪称业内的黄埔军校。当时拟开发生产我国急需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以产顶进,其中包括彩超。八十年代末,因为国际上仅有日本ALOKA和美国HP两家公司生产彩超,高价进口彩超使我国绝大部分医院用不起。之前安科公司亦派出过开发队伍和美国合作开发彩超,但未果返回,正准备在国内重整旗鼓再开发。由于研究方向一致,公司领导非常诚恳联系陈思平:你是我们找了很久,一直没找到的人。极力邀请陈思平加入公司并负责此项工作。陈思平表示,“我很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但我觉得还要遵守合约,不希望中断博士后,另外还必须获得合作导师吕先生的同意。”由此萌生一个想法,能否把博士后工作放到安科来做,也就是把博士后工作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项目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后来实行的企业博士后站,又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雏型。吕维雪先生当时非常支持陈思平的想法,并且动员了他的一些研究生(周依依、靳奕等)和陈思平一起去。这批研究生后来都成为深圳医疗器械企业的佼佼者。仪器仪表学科博士后证书浙大新闻简报研发的过程很艰辛,那时候陈思平和课题组全部研发人员都是加班加点,周末也几乎不休息。当第一幅彩超图像出来后,大家都很兴奋,“我们国家自己的彩超终于要在我们手里创造出来了”。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有很高的门槛,彩超研发出来后,需要做临床实验进行验证。按照规定,彩超需要在3家三甲医院进行100例临床实验,才能投入生产。“我们当时想在广州找一台进口彩超做对比实验,令人惊异的是,整个广州市竟没有一台彩超。后来好不容易在一家医院,找到港商送的一台彩超,我们就用它来进行对照实验。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全国知名的心血管医院北京阜外医院进行临床实验,他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从此有了自己研发的彩超。著名超声专家刘汉英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有了自己的彩超,我们等于多了一双眼睛,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同时我们超声医生的地位也提高了,因为心脏手术是否成功,要靠我们彩超检查说了算。”我国第一台彩超问世我国彩超研制成功并形成批量生产,倒逼国外彩超价格下降三分之一,该项目于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而结束了我国彩超单纯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1992年,陈思平第二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牵头创办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筹建深圳首个医学院2005年陈思平开始担任深圳大学副校长,他随即向学校主动申请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深圳大学很快同意。“中国有三个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基地,分别是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深圳占了珠三角地区产量的80%以上,在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含金量最高。但深圳大学没有与此相关的专业,这在市场竞争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就很吃亏。”谈到在深圳大学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初衷,陈思平如是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医学、电子、计算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这个专业办起来后,需要结合深圳发展建立相关联的研究方向,开展科学与教学研究。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深圳大学吸引了来自不同学校的一批优秀教师,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短短十年,从创建开始,陈思平和同事一起努力奋斗,把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成功创办的基础上,学校又让我分管负责创办深圳大学医学院。”早在2005年深圳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加快深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的提案中就提出了建立深圳医学院的建议。当时兼任市政协副主席的陈思平和委员们提交了《关于深圳大学设立医药学院》的联合提案。建议提出,经济特区一定要有全国知名一流医院,一流医院往往是一流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建议将深圳大学医学院作为深圳市发展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2007年底,市政府通过了深圳大学医学院筹建方案。2009年,深圳大学医学院正式建立,当时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情牵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陈思平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专业。他指出,BME=Medicine+X,即生物医学工程就是将“X”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这需要两种语言,一种是医学语言,一种是工程语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X”越来越广泛,除了一开始的电子、计算机,还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等。陈思平强调:“选择这个专业,我们起到的作用就是‘+’,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有‘+’的理念。我们希望能够把别的学科有用的东西,或者最先进的东西,应用到医学上来。从一开始培养,就要让学生明确,我们是一个交叉学科,我们是要把所学的电子、计算机、材料等各知识应用到医学上。”谈到本专业学习面广泛的特色,陈思平认为,知识要全学是学不完的,我们要学的是综合的本领。每个大学应该有自身的特色,应该结合自身的强学科,建设有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比如浙江大学本身强工科特色,生物医学工程就有比较强的理工基础、电路基础;深圳大学地处深圳,产业特色浓厚,注重实验课;四川大学材料强,专业和材料相关性就很强;辽宁大学化学强,更注重分子影像相关的内容。谈到专业前景,陈思平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非常好的前景。现在,从零到一的创新难做,但它是最有意义的。同时,作为交叉学科,我们还可以从已有的别的学科的创新中寻找突破点。比如,凝胶材料在医学超声中的应用等。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中,同学们都可以做出新的贡献和创新点。 谈到“教师”这个身份,陈思平认为,他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教书育人,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不仅是高师出名徒,名徒也出高师。他希望通过教学相长、德智共生的方式让高校成为一个创新的港湾和平台。